你的位置:安信13注册 > 产品中心 >
中华汉字传奇 (二十一)尽善尽美的书圣王羲之
发布日期:2024-10-14 14:08    点击次数:187

在我国书法发展史上,东晋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发展期和转型期。在这个历史时代,既有纷乱的战火,也有偏安的宁静,更有在高压政治下,一些文人为了逃避现实而沉浸在缥缈的意识形态中,出现了崇尚玄学、向往自然的思潮,即所谓的“魏晋风度”。由此在我国书法发展史上,同时代出现南北两朝不同审美流派遥相对峙的局面。一种是以北魏为代表的北朝摩崖、石刻、造像等碑学。一种是东晋南下文人笔致翩翩、潇洒流美、颇多名士风度的行草书法。东晋帖学垂范千古,成为后人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的书学源泉。这一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就是王羲之。

图片

钱选《兰亭观鹅图》元,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。图绘王羲之坐于亭内,观看湖中白鹅嬉戏的场景。距王羲之生活时代不远的梁武帝萧衍是第一个力捧他的帝王。梁武帝预见到了王羲之书法的生命力,他称赞王羲之的字“如龙跳天门、虎卧凤阙。”而最为推崇王羲之的莫过于唐太宗了。他对王羲之的书法服鹰到了极点,广泛搜求其墨宝。唐太宗还专门为《晋书·王羲之传》写“传论”:“尽善尽美,其为王逸少乎!”唐太宗把王羲之的书法看作是尽善尽美的典范。传说唐太宗将《兰亭序》做为随葬品带入了昭陵。到了清朝,乾隆书房因收藏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《快雪时晴帖》、王羲之儿子王献之的《中秋帖》和王羲之侄子王珣的《伯远帖》而名为“三希堂”。由于王羲之的书法造诣以及对后代的深远影响,再加上历代帝王的褒奖,因此后人便称之为“书圣”,与其子王献之合称“二王”。

图片

王羲之《远宦帖》唐人摹本, 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。草书,6行53字。王羲之在信中对周抚对家人的问候表示感谢,提及自己妻子的情况时,对其病重非常担忧,信中还问及陶侃家人和一些同僚的近况。王羲之刻苦学习书法的故事非常多,唐朝张怀瓘在《书断·王羲之》中记载: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,木工刻时,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。“入木三分”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,现在用以比喻文章或见解深刻、透彻。正是因为这个故事,古代日本将书法称为“入木道”。直到十七世纪的江户时代,才出现“书道”一词,这足以说明书圣王羲之的影响之大。书圣王羲之最为著名的作品是《兰亭序》,也称《兰亭集序》。

图片

仇英《对弈图》,描绘王羲之和谢安下棋

贞观年间,唐太宗李世民令当时最著名的书法家虞世南、褚遂良、冯承素等摹写《兰亭序》,从此只有勾摹佳本流传,所以后世并未见过其真正容颜。但即使只能见到这些高仿,《兰亭序》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,也并不为过。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,丞相王导之侄。唐朝诗人刘禹锡在其《乌衣巷》中写到“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。”中的王谢就是指王羲之家族和谢安家族。

图片

王羲之《平安何如奉橘三帖 》,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。晋穆帝永和九年(公元353年)农历三月初三,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(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),与名流高士朝廷重臣谢安、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修禊后,举行饮酒赋诗的“曲水流觞”活动,引为千古佳话。曲水流觞,是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,后来发展成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。大家坐在水渠两旁,在上流放置酒杯,任其顺流而下,杯停在谁的面前,谁即取饮,然后还要即兴赋诗一首彼此相乐,故称为“曲水流觞”。“觞”系古代盛酒器具,即酒杯,通常为木制,小而体轻,底部有托,可浮于水中。与会者临流赋诗,充满着愉快的气氛。最后大家将诗作抄录成集,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,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序文。

图片

文徵明《兰亭修契图 》,辽宁省博物馆收藏。当时王羲之已经喝了不少酒,有了几分醉意,他登上水榭阁楼,坐在早已备好的书案前挥毫作序:“永和九年,岁在癸丑暮春之初,会于会稽山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。群贤毕至,少长咸集。此地有峻岭,茂林修竹,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。引以为流觞曲水……”写至此,他忽然发现前面漏写了两个字,于是在“峻岭”之前的行间添上了“崇山”两字,然后又饮了一大满杯酒继续写下去。中间虽又有几处涂抹修改,但也是一气呵成,不曾思考停顿。就这样王羲之在半醉半醒之间写下了中国书法史上的名篇《兰亭序》。

图片

冯承素《兰亭序卷》,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。

此时已是王羲之书法日臻成熟时期,这篇作品极其遒美劲健,富有力度,笔势起伏流动,淋漓畅快,姿态飞扬,分布有序,体势变通,百看不厌。王羲之酒醒,看到昨天的作品很是满意,只是有很多修改之处,觉得有些遗憾,决定再重写一遍。可写了几遍都不如意,最终还是将原稿珍藏了起来。《兰亭序》终成千古绝唱!《兰亭序》不仅是一篇千古流传的书法名篇,还是一篇优秀的散文,读来令人心情激荡,感慨万千。文章大意是这样的:“永和九年,癸丑三月之初,众人祭司求福相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。或德高望重,或年少英才,当下贤士名流都齐聚一堂。这里有险峻的山峰、茂盛的树木,高耸的竹林,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,辉映环绕在四周。大家依次盘坐在水畔,让盛满醇酒的流觞在溪水上飘荡。虽然没有丝竹音乐之声,但一边饮酒一边赋诗的气氛也同样让我们畅快欢谈,尽情地表达内心深处的感受。这一天,天气晴朗而清新,春风平和而温暖。我们仰望天空能感知宇宙的浩大,俯看大地能体会万物的繁盛,眼中所望、胸中所感足以极尽视听的欢娱,这就是快乐的人生吧。人与人相互交往,很快便度过一生。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;有的人依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,寄托情怀,放纵无羁地生活。虽然各有各的爱好,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,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,一时感到自得。感到高兴和满足,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。等到我们对当初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,年少情怀也随着生活琐事而淡忘,感慨就会随之而生。过去那些欢乐的日子转瞬间已成往事,虽然如此,这些还不能引发人们有所感悟。人的生命,虽有长短,但终有尽头,古人说:“只有死和生才是大事。”时光如此的短暂,又怎么能不让人感到悲伤呢?每当看到古人和我发出同样感慨的文章,总难免嗟叹哀伤,不能表明自己同样的心境。有人说死就是生,这是多么荒诞啊,有人说生命无所谓短长,这也是是虚妄之谈。后世的人们看待今天的我们,就像我们今天看待古人,今将成古,多么可悲呀。所以我要记下今天聚会的人们,录下他们的诗篇。即使将来世界发生了变化,事物与现在有很大的不同,但我相信用以抒发胸怀的情感应该是一致的。所以当后人看到这篇文章时,也将会对这些诗文发出同样的感慨。”作者时喜时悲,喜极而悲,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,再由激荡复归平静,极尽波澜起伏,抑扬顿挫之美。这篇文章在当时就出了名,有人评其文为“感性命之不永,惧凋落之无期”。一篇序文,就这样不胫而走、脍炙人口、千古留名。

图片

郭忠恕《兰亭禊饮 》,北宋,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。东晋王朝建立后,偏安江南,初期局势平稳,生产也有所发展。于是不少文武官员又花天酒地,醉生梦死起来,上层社会的风气又回到西晋时那样的颓废状态。特点之一就是玄学大盛,玄学成为贵族和名士的人物品藻。王羲之虽然也以玄学见长,但又不甘心于空谈阔论,想在治国上有所建树,但这又与当时朝廷的无为风气格格不入,始终不能展现他政治上的才略和作为。所以王羲之终于想通了一个道理,“后之视今,亦犹今之视昔”有热血有才华,却碰上不得施展的时代,古来有之,后世也不会绝啊。王羲之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了矛盾的历史人物。他在生活上标榜风骨和脱俗,在实际生活中却是感情痛苦和深沉。

图片

南宋《萧翼赚兰亭图》,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。描绘萧翼赚兰亭图的故事。唐太宗酷爱王羲之、王献之的书法,听说辩才和尚藏有羲之兰亭序真迹,于是派遣御史萧翼设法谋取。翼便以书生的打扮,先与辩才交游,两人常以诗文酬答,情感融洽,渐渐地,辩才对翼不加防备。有一天,趁辩才和尚外出,萧翼便偷走兰亭真迹。在《兰亭序》里,他强调了放浪形骸的欢愉,结尾又透露出不知老之将至的悲观。这个矛盾不仅是王羲之个人的矛盾,也是整个时代的矛盾。到王羲之的“死生亦大矣,岂不痛哉……”从表面上看,这样的表现似乎有些颓废、悲观、消极,而深藏着的意义恰恰相反,是对人生、生命、命运强烈的追求和留恋。《兰亭序》这篇文章流淌着一种情感和思绪的韵律。而王羲之的书法,每一笔点画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,每一个字里都激荡着对命运的感悟,对时间的咏叹!

图片

王羲之《快雪时晴帖》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。内容是作者在大雪初晴时以愉快心情对亲朋友人的问候。

觉得不错,转发给朋友或点个在看哦~!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栏目分类
相关资讯